哥伦比亚号解体

哥伦比亚号:返程中从未出事故的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爆炸解体7人全部罹难

1981年4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执行了代号STS-1的任务,正式开启了太空输送计划。2003年2月它执行了代号STS-107的第28次任务时,于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与控制中心失去了联系,不久后在德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发生,机上的7名人员全部葬身火海。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爆炸解体7人全部罹难

早在18世纪,帆船哥伦比亚号第一次对环绕世界一周航行进行了勘测,为了纪念这只美国籍船只,并为航天飞机命名为哥伦比亚号。它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属的航天飞机之一,是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飞机。在美国多年的航天事业研究中,还未出现过在返航时出现事故的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爆炸解体7人全部罹难

哥伦比亚号能装载36吨重的货物,外形像大型的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它能借助气动升力作用让其滑行上万公里的距离。在安装时将原本配套的助推火箭拆卸下来,增加了新的助推火箭,在这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发生。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爆炸解体7人全部罹难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时,指挥员试图启动推进器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但这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在休斯顿地面控制中心和哥伦比亚号失去了最终的联系。只见天空中有无数碎裂的小块,在空中划过一条长长的白烟。这是在美国多次的成功发射后,第一次在返程中出现爆裂的飞机。由于技术障碍和航天飞机调配问题的存在,致使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发射升空时间延后到2003年。此号飞机是6个国家共同探讨的结晶,

哥伦比亚号失事:绝缘材料是内伤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爆炸解体7人全部罹难

2003年,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后,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收到地面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后,准备重返地球大气层。到达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这是火箭发动机以每小时27000公里的速度高速运转着。经过大气层后,它开始降落,减缓飞行速度。在飞近新墨西哥上空时,休斯顿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与航天飞机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之间的联系。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爆炸解体7人全部罹难

由于技术障碍和航天飞机调配问题的存在,致使航天飞机的发射时间延后到2003年。此号飞机是6个国家共同探讨的结晶。事后美国宇航局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进行了分析,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这种增强碳-碳隔热板材料,在飞机返航时,经过剧烈摩擦,温度直线上升,导致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这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罪魁祸首。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爆炸解体7人全部罹难

对于航天飞机失事,另一位研究者表明这不是泡沫材料的问题,他认为是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的过程所导致的结果。经委员会的调查,主要还是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爆炸解体7人全部罹难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后,最后发生的翻滚显现,和大小碎片的出现,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使用特殊的材料导致这起飞机的严重失事。告诫了航天研发者,在制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全方位的考虑飞行所出现的问题,所选材料更不能经不起考验。

哥伦比亚号失事故事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不久燃料脱落的一个泡沫碎块,一直是调查中的一大疑点。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该航天飞机可能曾被多达三块泡沫材料击中,而不是早先所认为的一块。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月16日发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飞机项目承包商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人员撰写了这份报告,并于1月27日提交给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报告称,在“哥伦比亚”号发射82秒后,有三个泡沫材料碎块从连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飞机的支架区域脱落,每个碎块长约20英寸(相当于50厘米),它们击中航天飞机后“似乎出现了瓦解”,化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这份报告时强调说,根据报告得出的结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影响航天飞机飞行安全性,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也“同意这一结论”。   尽管如此,新报告公布之后,泡沫材料撞击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哥伦比亚”号2月1日解体坠毁后不久,泡沫碎块问题就浮出水面。虽然美宇航局一直坚持认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有严重后果,但负责对“哥伦比亚”号事故进行调查的独立委员会,目前仍在对泡沫碎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这一独立调查委员会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哥伦比亚”号机壳上可能出现孔洞,导致超高温气体进入航天飞机,最终酿成事故。而根据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师1月29日就曾在电子邮件中警告说,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受损,有可能导致轮舱或起落架舱门出现裂孔。
后续调查
  美国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进一步确认,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去年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目前,“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奥特说,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的过程。试验表明,目前的敷设工艺会在各块泡沫材料之间留下缝隙,液态氢能够渗入其间。航天飞机起飞后,氢气受热膨胀,最终导致大块泡沫材料脱落。撞击“哥伦比亚”号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约0.75公斤。它几乎是被整块“撕下”后,高速撞击到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并形成裂隙。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得以从裂隙处进入“哥伦比亚”号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奥特说,根据新标准对燃料箱进行检测是目前摆在美国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碍。新标准要求,不允许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脱落。美国宇航局目前准备对所有航天飞机的11个燃料箱进行检测,检查每个燃料箱需要4千万美元。 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解析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委员会专家提出,起飞时遭遇强风、发射前临时更换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龄太大”,都可能是造成这艘“功勋宇航器”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哥伦比亚”号起飞62秒钟后,突然遭遇到异常猛烈的大风吹袭,这有可能导致其左侧机身发生“内伤”,为日后坠毁埋下了祸,此后仅仅20秒钟,从机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脱落的泡沫绝缘材料就击中了左侧机翼前端,造成直接“外伤”。专家认为,这些损伤对一个使用10年的航天飞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哥伦比亚”号这样21岁高龄的“老机”则是致命的。   调查委员会指出,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机体老化”问题上重视不够,以致最终酿成本次悲剧。目前,有关“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确定: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据介绍,飞机起飞一分钟后,遭遇的风力强度已经接近NASA允许的极限。专家因此认为,原本已开始出现老化的机翼因遭受如此强风吹袭,才在外界异物的撞击下显得弱不禁风”,从而出现破损,为返航途中的超高温空气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   此外,去年8月,原本和“哥伦比亚”号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来,并安装到另外一艘即将起飞的航天飞机上使用。直到当年11月,NASA才重新为“哥伦比亚”号安装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这“不必要”的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结果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此外,由于“年事已高”,哥伦比亚号的左翼前端的超强碳纤维隔热板下面可能发生“缺损现象”。过去10年中,其他航天飞机的类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损伤,其中包括外力(小陨石)撞击、刮伤、密封不严等险情。   调查委员会指出,目前必须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对包括“哥伦比亚”号在内得美国航天飞机上述容易受损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检查和更换。据介绍,“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为美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地面风洞试验发现,“哥伦比亚”号在最后时刻发生的翻滚飞行现象,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专家估计,当时至少有5块U形隔热板脱落才会产生如此强大拉力。目前,搜索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2。8万块“哥伦比亚”号残骸,并将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调查。据悉,这些东西不过是“哥伦比亚”号庞大机身的19%罢了。
失事大事记
  北京时间20时00:“哥伦比亚”号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8张)绕地球飞行,乘务人员得到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开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气层的最后准备。   北京时间20时49分,NASA向“哥伦比亚”号发出开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当时,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降落带的上空有雾。   21时09分,天空上的雾散去。返回飞行指挥官勒鲁瓦・卡恩向“哥伦比亚”号发出离开地球轨道指令。   21时15分,“哥伦比亚”号飞临印度洋上空。这时,“哥伦比亚”号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发动机打开,时间为3分钟。航天飞机的尾部向着地球,开始降落。   21时23分,惯性制导电脑的自动导航系统指挥航天飞机调整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势。   21时32分,辅助动力装置被打开,以便向控制航天飞机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压系统增加压力。   21时42分,“哥伦比亚”号到达位于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这时的火箭发动机以每小时27,000公里(声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着。   21时44分,“哥伦比亚”号开始“进入大气层”,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个40度的仰角,这样,航天飞机外的陶瓷阻热瓦能够承受飞机进入浓厚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所有热量。陶瓷阻热瓦开始升温。   21时46分,“哥伦比亚”号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并准备在30分钟内着陆,逐渐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亚、内华达、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最后到达佛罗里达州上空。   21时49分,“哥伦比亚”号开始按原计划逐渐减缓飞行速度,它的前端朝着右侧飞行。   21时52分,“哥伦比亚”号越过加利福尼亚海岸。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控制记录显示,航天飞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发生轻微异常变化。三个水压热传感器显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在华氏40到60度(摄氏8至15度)之间。   21时53分,航天飞机左翼第4个传感器显示温度仍在上升。   21时54分,整个机身的温度因左翼温度上升而上升了摄氏15度。   21时55分,“哥伦比亚”号飞临内华达沙漠上空。   21时56分,“哥伦比亚”号飞临亚利桑那州南部上空。   21时57分,在飞临新墨西哥州上空时,仍受自动导航系统控制的航天飞机开始向左偏转,速度再次下降。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失去与航天飞机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之间的联系。   21时58分,航天飞机左侧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力量推动“哥伦比亚”号向左滚动,配平滚动稳定器自动打开,试图修正航天飞机的降落位置。   21时59分,航天飞机上的机载电脑试图通过启动2部偏航喷气推进器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离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伦比亚”号以时速21,000公里的速度进入得克萨斯上空。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记录下了最后的无线电联络信号:“哥伦比亚,这里是休斯顿。我们看到你们的轮胎压力信息,但没有抄下你们最后的数据。”   过了片刻,“哥伦比亚”号机长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听到一阵噪音短波之后,地面与“哥伦比亚”号便失去了联系。   22时0分,在失去所有无线电联系的情况下,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继续在雷达上跟踪着“哥伦比亚”号。地面目击人员报告称,他们看到“哥伦比亚”号碎裂成无数小块,在天空拖过一条长长的白烟。   22时16分,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预定着陆时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启动事故应急计划。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很多人都知道,那么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呢?自然就是江郎啦,那这个江郎又是何许人也,江郎才尽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所
    世界百科最记录:1454
  • 一、穆塞萨蓬特龟奇怪的是,一只六千万岁的南美巨龟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壳,发现于哥伦比亚,在那里还发现了其他物种的化石,在
    世界百科最记录:0
  • 很多时候你可能会觉得看过了这么多的恐怖电影后你的胆子变大了,但下面这些照片,如果你仔细看一下的话可能还是会让你感到毛毛的喔,就
    世界百科最记录:1033
  • 一、飞轮效应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通往成功的效应,意思是把一件事当成一个轮,刚开始转动它时会用很大力,可当它真正转动,并转
    世界百科最记录:0
  • 一、西班牙囚犯确认死亡复活一名囚犯在狱中突然发病,三名医生先后确认他已经死亡。囚犯被装进尸体袋里运到法医解剖室,准
    世界百科最记录:0
  • 金命和木命在一起好吗火命与金命的婚姻不适合,因为火会克金,如果这两个命相的人结果,那么有一方一定会经常生病,会变得非常
    世界百科最记录:1
  • 西游记是中国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相信六小龄童老师演的电视剧版《西游记》是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吴承恩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留下不少伏笔和
    世界百科最记录:601
  • 人们提起蛇,可能会觉得恐怖、可怕,那是因为部分蛇含有剧毒,被咬后能置人于死地。不过,民间关于蛇的传说倒是有很多,而且还有很多地区也
    世界百科最记录:1351
  • 改革开放快40年了,你眼中 中国最富有的城市 是哪个呢?你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上广深这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没错!但在这些大城市发展
    世界百科最记录:1409
  • .Axn882 { display:none; }   懒人拖把也叫平板拖把,是一种自带清洁、绞干功能的拖把,不仅十分轻便,还可以360° 转
    世界百科最记录:0
  • 世界百科排行(TOP10)